您的位置:主页 > 聚焦扶贫 >

扶贫路上的旗手

扶贫路上的旗手

——记中央和国家机关脱贫攻坚优秀个人孙元辛

本报记者 支彤 

  10月30日,中央和国家机关脱贫攻坚先进集体、优秀个人表彰大会暨先进事迹报告会召开,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干部,甘肃省通渭县小庄村、孟河村原第一书记孙元辛被授予 “中央和国家机关脱贫攻坚优秀个人”称号。

  黄土丘陵沟壑纵横、土地贫瘠缺水、自然条件恶劣、矿产资源匮乏……作为国家能源局定点扶贫甘肃通渭县的第五任挂职干部,孙元辛服务的正是这片曾被晚清重臣左宗棠评价“苦瘠甲于天下”的深度贫困地区。

  2年多来,这位扶贫路上的旗手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发掘当地资源优势,打造了新能源绿色扶贫产业,仅2017年就帮助引进各类项目资金落地21.68亿元,占甘肃全省2017年中央单位定点扶贫帮助引进资金总额的75%,2018年更是达到33亿元,占全省引进的85%,交出了一份“新能源扶贫”的高难度答卷。

  新能源助力,苦瘠之地也能“养好一方人”

  通渭县内,北部华家岭山区风能资  源较为富集,南部光照资源条件较好,全县全膜玉米是主要作物、种植面积大、秸秆资源丰富,县内地热温泉资源较为丰富……挂职之初,孙元辛凭着专业敏感,深入调研这片苦瘠之地,反复研究资源禀赋,确定了一条坚持走扶贫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绿色扶贫发展之路,创新在贫困县开展风力发电、光伏扶贫、生物质秸秆及垃圾发电、清洁能源供暖、地热资源勘查等新能源产业项目。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如今,“风电拉动县域经济增长,光伏带动贫困户精准脱贫,生物质电厂促农民增收、消化垃圾,清洁供暖促进用电、改善民生,地热温泉资源综合利用”为特色的新能源产业扶贫五驾马车的格局正在通渭县形成。

  新能源产业已被通渭县确定为三大主导产业之一,其中光伏产业成为当前全县脱贫攻坚重点构建的“六大”脱贫增收产业体系之一,为全县打赢脱贫攻坚战发挥重要作用。

  通渭县发改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几年,随着上述新能源项目的全面建成,共可实现投资约140亿元,是2017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4倍。每年发电可实现收入15.8亿元、实现税收收入2.1亿元,预计2020年通渭县大口径财政收入约4.5亿元,届时如新能源发电项目全部建成对全县财政收入的贡献率将超过40%。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项目推进过程中,孙元辛心里“算计”的总是老乡的利益。光伏扶贫项目采取户用电站、村级电站和集中式电站3种建设模式带动贫困户增收,总规模16万千瓦,共可带动1.5万户贫困户每年每户增收3000元;生物质电厂每年可消耗生物质秸秆约25万吨,收购秸秆每年可实现农民增加收入6000万元,能带动2.5万户农户每户每年增收2400元;项目建设、运行、维护提供就业和劳务岗位促进贫困户就近就业和劳务增收。

  在国家能源局的关心指导和甘肃省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通渭县将新能源产业谋划全面聚焦在脱贫攻坚上。

  拓展新能源项目带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各种措施正快速向通渭县集聚,更加精准发力、攻克难中之难,形成了集中精力抓脱贫、齐心协力奔小康的生动局面。

  下“绣花”功夫,“断腿”跑出扶贫攻坚“加速度”

  2017年7月,回京汇报工作的孙元辛意外扭伤左脚,导致左脚脚踝撕脱性骨折。此时是他主推的清洁供暖项目即将开工建设前的关键时刻。

  “不能因为我一个人的情况影响项目的推进。”“这个项目的情况我最清楚,交给别人我不放心。”周末休息2天后,周一一早孙元辛就架着双拐、绑着支具搭乘最早一班飞机返回通渭,下乡调研考察、开会研究问题、到上级部门衔接汇报,直到3个月后康复也没有休息一天。

  孙元辛深知,推动项目尽早尽快切实地落地、实施,使这些项目能够真正惠及贫困户、真正使贫困户长久受益,扶真贫、真扶贫,才是最重要的事。

  扶贫全过程都要精准,要下一番 “绣花”功夫。为了摸清县情实际,掌握村级光伏电站选址、资源特点和最优建设模式,孙元辛几乎跑遍了全县198个贫困村,最终提出分散与集中结合、分级接入电网、高标准建设光伏农场的模式,并提出电站收益分配要区分惠及三类不同贫困户对象,即完全劳动能力、部分劳动能力和无劳动能力贫困户,以使扶贫更加精准,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以调动贫困户脱贫内生动力,为全省乃至全国村级光伏扶贫电站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经验。

来源:中国公益先锋-传播正能量,有我必先行!
推荐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