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益先锋-传播正能量,有我必先行! 发布时间:2019-07-17 11:24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深入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精准扶贫”理论的四个内涵
精准扶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最新贡献,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又一重大创新。精准扶贫方略可以高度概括为“六个精准和五个一批”,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获得了国际的高度评价,对在探索中前进的其他国家产生了积极影响。
自十八大以来,围绕全面建成有质量的小康社会,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扶贫工作得到大力推进,取得了明显成效,惠及了最需要帮助的9000万人。中国成为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为全球减贫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这一扶贫理论实际有四个纬度的内涵要求,彼此交融、密不可分。
第一,真情扶贫,切实聚焦最需要帮助的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贫困群众的困难要有感性认知,感情认同,才能精准找到贫困根源。2014年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贵州代表团审议时说:“我现在看到贫困地区的老百姓,确实发自内心地牵挂他们。作为共产党人一定要把他们放在心上,真正为他们办实事,否则我们的良知在哪里?”2015年6月16日到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走访贵州遵义农村时指出,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笑还是哭。如果乡亲们笑,这就是好政策,要坚持;如果有人哭,说明政策还要完善和调整。好日子是干出来的,贫困并不可怕,只要有信心、有决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显然,没有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就不可能有精准扶贫。
第二,组织扶贫,切实向最需要帮助的人倾斜。扶贫是全局性工作,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发挥有效组织核心的作用,联合当地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一起聚焦基层贫困户,发挥良好的集合效应。精准扶贫既是一项政治工作,又是一项群众工作。在实战中培养锻炼干部,打造一支吃苦耐劳的干部队伍。目前看,各地大力推行合作社联党员、党员联农户、富户带穷户、大户带小户的结对帮扶机制,效果十分明显。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把握好脱贫攻坚正确方向。要防止层层加码,要量力而行、真实可靠、保证质量。精准扶贫尤其要防止形式主义,扶真贫、真扶贫,扶贫工作必须实施最严格的考核评估,开展督查巡查,对不严不实、弄虚作假的,要严肃问责。要加强扶贫资金管理使用,对挪用乃至贪污扶贫款项的行为必须坚决纠正、严肃处理。
第三,发展扶贫,切实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时刻牢记在精准扶贫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二者是有机统一的。既不能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取代甚至否定政府作用,也不能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取代甚至否定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要加大扶贫劳务协作,提高培训针对性和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促进转移就业,鼓励就地就近就业。要落实教育扶贫和健康扶贫政策,突出解决贫困家庭大病、慢性病和学生上学等问题。要加大政策落实力度,加大财政、土地等政策支持力度,加强交通扶贫、水利扶贫、金融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等扶贫行动,扶贫小额信贷、扶贫再贷款等政策要突出精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扶贫开发的总体思路特别强调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以消除绝对贫困为目标,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手段,以改革创新为推动力量,强化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格局,形成政府、市场、社会互为支撑的机制,攻坚克难,攻城拔寨,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
第四,自立扶贫,充分发挥受助人的主观能动性。即精准扶贫必须时刻牢记事物不会自动满足人的需要,人们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实实在在的行动,利用规律和条件,才能改造世界,创造美好的生活。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处理好国家和社会帮扶与贫困地区贫困群众自力更生的关系,注重培育精准扶贫的内生动力。上下同欲者胜,积极调动群众脱贫的积极性。贫困群众既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要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把贫困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引导贫困群众树立主体意识,发扬自力更生精神,激发改变贫困面貌的干劲和决心,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
精准扶贫理论是世界反贫困的最新探索和总结